“所以初发心的人,只须在这一念上用功夫,别求巧妙。说得再多,到心上用起来,丝毫用不上。非要从你心上行一番不可,那什么都是佛法。就在这一念上用功,在这一念上用纯熟了,那你也懂得疑情了,也懂得什么叫参究。再把这个话头用熟了,你只要把话头一照顾,它就现前,它就时时刻刻听你招呼,它得力的时候你也不知道这个人坐在那里了。身体有的时候空了,这叫做忘人我。但是还没有忘法,心中只有一个念佛是谁,没有了其它的念头,这个功夫就比较纯熟起来了。那么再进一步,功夫得力了,也不知道心中什么话头不话头,心里只有一个历历分明的,也不知道自己是站着坐着,只有一个历历分明的话头现前,不是糊里糊涂的,而是历历分明的,就是没有分别心。”
这就与死守有区别了,是清醒的状态,而不是昏沉,这种状态,我没到过,不知道该如何理解。
“一念不生,但似有桩事搁在心里没解决,这就叫做疑情;不需起念去疑去参了,这叫真疑现前。这个功夫常现前,那离得好处就不远了。你若这个功夫常现前,那就是说昏沉、妄想就安不上去了啊。所以我们在云门寺打七的时候,那个地方真好,到了再后来就没有睡觉,好象是刚躺倒,哎,打四板了,怎么搞的?到虚老那里请开示:老和尚这是魔境吗?虚老说:这不是魔境,你心里有难过吧?没有难过,那不是魔境。如果说用功识心用过度了,它要难过的。它不睡了,它要难过的。这个功夫现前它不难过的。”
这一段很难得,他终于说到,他在练功夫时,虚老和尚的具体指导。什么是疑情?不是话说得清楚的,但有一个状态,我约摸猜想得到了。
“所以真用功的人到了功夫得力的时候,是有境界,不是有相的境界,而是心理上有境界,那不是说偶尔就到,非要慢慢用功夫才到。等于钻木取火一样,你看钻那个木头要取火,它先要冒烟的,它先要发暖的,暖了以后,有的时候还冒点火星出来,然后才出火呢。我晓得,哎,这个就是疑情,反倒成了障碍,就不说的,就叫你用。等你用到了,哎,是不错,是这么用的。所以要见明眼善知识。但是我们现在还在妄想里头,翻来覆去谈不到这些事情。”
这段有点绕,我听不太明白,因为没有遇到过,但是,老实地把他的原话记下来,今后对照,也许有用。
“用功办道,这个我字是最难忘的,最大的障碍是一个我字,个把小妄想,那是挡不住你的,这我可不容易忘啊,那你功夫怎么得力?怎么样现前?这个我字忘不掉,一时还难有受用,这个我执到了时候障碍大呢。就是我字不好言。所以功夫到了深处的时候,你见到善知识时,很容易落到我字里头去了,你又起分别了。每一句问话,都是这样回答我晓得了。这个我字难忘,如我字一忘,那还有什么事呢?现在我们用功是被昏沉妄想所障,到了最后就是一个我字呀。”
虽然从理论上,都可以说几句“观法无我”的话,但如何做到无我,这可真是难坏了天下英雄。认识论中,如果没有主体,哪里还有认识呢?
“这个我字是最不容易把它降伏的,但是我们不管它,只要我们功夫到。所以我常说,这个功夫你看初下手觉得难得不得了,提个念佛是谁第二念不知跑到哪里去了,妄想把它包围了。你用久了,你这个念佛是谁会有用的。功夫到的时候,你别看那些妄想凶得不得了,可是它是假的,等到你有力量时,它就没有力了。跟强盗一样,你没有主人,他凶得很,看你有了主人在,他乖乖听招呼。你别小看妄想,妄想在我们这个时候,好像是坏东西,等你转过它的面目来,部都是妙用,都是自己的神通啊。”
认识到主体意识只是个假象,是他这一段的解释。当然,以我的现状,是无法理解了。
“你看在《楞严经》上,最初上来都是说的这个妄想,把这个妄想说得坏得不得了。地狱种子,生死根本。到二十五圆通,你看,六尘六识都是圆通啊。只要转过来,都是妙观察智,都是说的妙用。不过我们现在做这一段功夫,当然是不能随妄想去。不要求什么巧妙,忘记了就提起来,也不管它什么疑情不疑情,只要我们有念佛是谁在,这就叫做功夫。你不这样用怎么用啊?等你把它用得时时刻刻离不掉了,那它就会起变化的,跟走路一样,它走的有了功夫,它就有了巧妙,那才谈得到参,才谈得到起疑情,再谈什么无心功夫,什么成团成片,那才逐步逐步的来。”
这就是所谓的真妄不二吧。这就是当年所背《证道歌》最开头的两句吧:“君不见,绝学无为闲道人,不求妄想不求真。”
“会用功的人,他就时时刻刻都用不着费力。因为他熟悉,用不着管它。你看那个《牧牛图》,最初见到牛,四脚蹄一蹲,跑的没影子了抓也抓不着,浑身都是黑的。到了后来它熟了,你不要抓它,它跟着你走了,那它就听你招呼了。到了后来即使人睡觉,牛也不跑了,就在你旁边卧起来。那就比喻这个话头,生的时候是难的,熟了就好用了。最重要的是你遇到什么妄想境界,不要理那个境界,你先看你的念佛是谁有没有,你就抓那个念佛是谁,不要管那个妄想。等于有人来偷我们的东西了,你只要把你的东西看好,你不要去看那些强盗,只看住那些东西,强盗就害怕,他晓得你识了他。你抓你的念佛是谁,妄想也就没有了。你去分别那些妄想,想去除了它。好了,你这个宝贝就被人家偷了去,都变成妄想了。这叫家贼难防”。
有妄想不可怕,只要抓住话头,如同抓住绳子,妄想的牛,就不会跑了。
“我们看祖师的语录,那些机锋转语既玄妙又不可思议。那是人家走到家的境界。我们是初发心,那些就算我们看懂了,到时也用不上去,没得受用。还是脚踏实地地参念佛是谁,可不要忘记它,时刻照顾它,这是我们的本份事,必须要把这个话头用熟,才有今后的好处。在话头未用熟以前,你说想什么高,想什么巧妙,总想得到一点好处。凭一时勇猛得到一点,妄想暂息一下子,得到轻安,得到好处,但不能抵挡风浪,没有什么大力量。只有这个脚踏实地的功夫能够得到受用。所以禅堂里头都是讲的初发心功夫。因为我们还在初发心的阶段里头。”
他讲到这里,望了望大家,叹了口气。我们不知道,他是嫌我们没有听懂还是信心不坚定,还是态度不扎实。沉吟良久,他又说到:“虚老和尚教给我的,我也说了,你们听不听得进去,我不晓得。你们初发心,我还是多说一点,把来果老和尚教我的一段话,也送给你们。你们自己适合哪一种,自己今后再试吧。”
大家也听出来了,这已经是他最后的一段具体法门讲述了,都振作精神,听得很认真。
“对于参禅的事,如何是禅,如何是参,你们应当要知道。参禅意义很广很广的,我略略的指导你们一个确确实实的下手处,要你们一听就能领会,一直的行去,就会到家。首先要知道:从无量劫前,由一念不觉,都是向外跑路,跑到今天还不知不觉,甚至都不知道有家。这么一来,才说是众生。要知道,向外是甚么,向内是甚么。你们要知道:向外,就是六道往返,生死不定;向内,就是一个诸佛同体的本来面目。”
“教你们参‘念佛是谁’,就是教你们向内;参‘念佛是谁’,即是参禅,参禅就是向内。总之,要见本来面目,非向内不可;不向内就是生死。为甚么说参‘念佛是谁’就是向内?大概你们不明白,我讲一个譬喻给你们听:你们大家坐在这里,我问你们:‘看见佛龛子吗?’你们当然说:‘看见。’我再问你:‘佛龛上有甚么?’你们一定说:‘里头有毗卢佛及一切物。’我再问你:‘看见佛龛的是哪一个?’你们当然回过头来,向自己看罢!在这时间,不见有佛,连龛子也没有了,别的东西还有吗?不但无有,回过头来,又向自己念头上审问去了。你们试试看:看见佛龛,就是向外;不见佛龛子,在念头上‘追’,即是向内。把这个譬喻会到‘念佛是谁’上是一样的。念佛,有佛可念,是向外;参‘念佛是谁’,在念头上审问,是向内,向内就是参禅。”
如何向心内求法,这是一个很有用的示范,我顿时觉得,好像有点路子了。
“当知:‘念佛是谁’?不明白;究竟是谁?不晓得是谁?到底是谁?还不知道是谁;不明白,不知道,颟顸、儱侗,就是疑情。妄想与参禅,同是一个妄想,同一路径。我这么一讲,你们听了以为:‘参禅也是妄想,还要参禅做甚么?妄想就是六道轮回,参禅也是妄想,不是轮回吗?’要晓得:参禅的妄想,与妄想的妄想,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呢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