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一天:三三制...
以下是城市巷战背景下的女子自卫队「三三制战术小组」训练计划,结合1942年日占区城市特点(如高楼、街巷、伪政权渗透),突出隐蔽性、情报战与市民身份伪装:
一、城市环境下的「三三制」核心调整
战术定位:
-以「街区为战场,民居为堡垒」,利用商铺、公寓、下水道等复杂地形,执行「情报刺探-物资转移-精准伏击-快速撤离」任务。
-强调「非对称作战」:避免正面冲突,侧重「小规模袭扰、破坏交通线、营救被捕同志」。
历史参照:
-参考真实事件:1940年上海「斧头帮」暗杀日伪人员、1942年北平地下党通过「洋车夫-报童-店员」网络传递情报。
二、城市小组编组与伪装身份
人员配置:
-组长(25-30岁):表面身份为「杂货店老板娘」或「学校女教师」,负责制定行动计划,需熟悉街区地形与伪政权人员规律。
-突击手(20-25岁):扮成「工厂女工」「电车售票员」,体力强、行动敏捷,负责执行爆破、劫囚等危险任务。
-通信员(18-22岁):伪装为「报童」「送奶工」「药房学徒」,利用低龄身份降低敌人警惕,承担情报传递与诱饵角色。
代号系统:
-以城市标志物为代号:如「钟楼组」(组长「钟鸣」、突击手「齿轮」、通信员「指针」)、「霞飞组」(以街道名隐蔽命名)。
三、分阶段训练计划(城市版)
第一阶段:城市生存与身份伪装(第1-2天)
1.环境认知训练
-街区地图默画:熟记3条以上「安全路线」(如连通下水道的alley、可藏匿的教堂/仓库),标注日伪岗哨(用「△」)、密探常出没点(用「○」)。
-建筑结构侦察:练习从楼顶水箱、地下室通风口、商铺货梯等「非正门」进出建筑,模拟「日军搜捕时从邻居家阳台迂回逃脱」。
2.多身份快速切换